北京市委全会日前正式公布“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14日,北京规划委明确表示,将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至此,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新身份”正式亮相。
“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通过区域快轨、城际铁路等模式串联起燕郊、通州及中心城”……一系列规划跃然纸上,意味着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起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
根据北京市关于行政副中心的规划思路,除了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转移过去,还希望以此带动商务、文化等功能的聚集,通过功能的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
“虽然聚焦通州,但通州以及顺义、大兴等新城,部分小城镇,区域中心城市,都要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说。
王飞介绍说,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就提出了新城发展战略,建设11个新城,其中通州、顺义、亦庄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三个重点新城。
据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未来的通州将是一个独立的新城。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轨道交通的建设,区域快轨将实现与机场、周边新城、周边河北区域的便捷联系。通州将会考虑为在这里工作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建设住房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促进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
五大焦点
1 为什么建城市副中心?
医治“大城市病”
北京副中心建设不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也肩负着医治北京市“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其实,早在2004年修订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有计划地在通州预留了大量行政办公用地,准备成建制地搬过去一些机构。只不过,单靠北京市的力量还不能迅速推动行政功能的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让通州成为城市副中心的设想变为现实。
“从巴黎、首尔、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副中心都成为其化解‘大城市病’的良方。”黄艳说。
根据北京市关于行政副中心的规划思路,除了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转移过去,北京还希望以此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的聚集,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到2020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