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成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之后。日前,记者从南宁市了解到,该市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到2017年,南宁基本完成示范区内合流制改造和易涝点改造工作,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发生超标降雨时保障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23年,南宁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50年一遇。
6个示范片区覆盖60万人
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域位于中心城核心地带,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分为邕江以南和邕江以北两个部分。其中,邕江以北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3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以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为主,并兼顾年径流总量控制;邕江以南为南宁市正在重点打造的五象新区,面积约为22.5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新建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重点探索年径流总量控制,并兼顾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根据示范区现状和规划情况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侧重点,南宁市将示范区划分为6个片区,分别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示范区、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与初期雨水污染防治示范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示范区、山地开发海绵工程示范区和大型居住区海绵工程建设示范区。针对每个片区的特点,南宁市将因地制宜地安排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探索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同时,南宁市新建和改建雨水管网,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3年一遇,重要地区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10年一遇。到2017年,示范区内基本完成合流制改造,满足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要求。
“南宁市位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年径流总量控制分区,南宁市位于70%-85%分区。”南宁市规划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南宁市降雨量大、降雨天数多、土壤常年保持湿润、地下水位高的特点,加之试点区域中邕江以北的38平方公里范围内,大部分为现状建成区,改造难度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