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保护和生态修复,面积从390亩恢复到3000多亩
红树深处听涛声
人民日报记者钟自炜云报供图
炎炎夏日,漫步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犹如置身于一座海上森林公园。潮起潮落中,天然红树林宛如一条绿色绸带缠绕着海滩。这里,便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北回归线以北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只要湿地不被破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巡护员吴秋城说,为了这片红树林,他每次巡护至少要徒步60多公里。
曾萎缩的红树林获得了全方位保护
"海水中生长的特殊环境,养成了红树林根系发达的突出特征。"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方少云告诉记者,红树林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滞留陆地来沙、抵御风浪袭击,在保护海岸生物物种多样性、调节周边气候、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全球水鸟迁徙重要的歇脚站和繁殖地。
漫步在总面积达35400亩的保护区内,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恍如漂浮的水上绿洲。海风吹来,绿浪起伏,偶尔还有白鹭一跃而起。然而,就是这片红树林,一度面临存亡危机。由于认识不到位,漳江口红树林曾遭到人为破坏,在长期毁林围垦、造田种粮、建鱼虾池的影响下,面积最少时仅存390亩。
直到1997年,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此成立,漳江口红树林迎来转机。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30公里,涉及5个单位、8个建制村,由云霄县牵头,保护区管理局会同相关单位及保护区所在的镇、村组建成社区共管委员会,一个共护红树林的"绿色联盟"由此诞生。
历经近20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从仅存的390亩恢复到3000多亩。目前,保护区内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等天然珍稀树种面积3000多亩,中华白海豚、蟒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内的鸟、兽和两栖爬行动物218种。2008年,这里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