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遗产 » 正文

观点: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乡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5  

  前不久,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位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国”。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融所呈现出来的历史遗迹,都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一笔殊为宝贵的无价珍宝。此次,绵延千百年、凝聚“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及其文化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多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也对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到今天中国的“申遗之路”,整整走过30年。这30年,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在物质的高速富有的同时,我们却一度忽略对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城市,多少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淹没在城市扩张的滚滚浪潮里?在乡村,多少古老村落、历史古镇无人打理?而又有多少原本韵味纯正的民俗景观迷失在过度的旅游开发里呢!

  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文化传承,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这个永恒的课题。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近50处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5个,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这些文化遗产不可复制,也不能再造,对它们的保护应该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只有做好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可持续利用,更好地造福于民、传之子孙,成为民族永恒的记忆。而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的开发,也应该坚持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的思维看待文化遗产。

  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回不去的故乡梦中犹记,就如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华侨曾感慨,少小离家的他对家乡的印象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家乡的小庙,临行前他在庙里磕头,走的时候也是一步一回头。当我们提倡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候,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山水方可永存,乡愁才能温馨。 

 
 
[ 风景名胜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景名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