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遗产 » 正文

评论:成为世遗后文化遗产如何利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9  

  2015年7月,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为海龙屯遗址"三十六步天梯"

  随着2015年"土司遗址"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位列世界第二。成功列入"世遗"名录的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开发?这是社会大众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专家王巍接受记者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他认为,文化遗产需要合理利用,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保护开发,"但当保护和利用发生矛盾时,利用应让位于保护"。

  "申遗"成功后并非一劳永逸,遭受破坏或致"摘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文化景观4类。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等。

  王巍介绍,"世界遗产"有一套详细、严格的审核标准,只有符合要求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如果申遗成功后保护不力使其遭受破坏的话,就有可能被名录中撤销"。

  "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开发是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话题。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规划成为旅游景点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方式。王巍认为,"每处文化遗产都诉说着一段历史,如果能让民众前来参观、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当鼓励遗产开发,但一定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

  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应因地制宜,不能以破坏文物为代价

  2014年,大运河与丝绸之路被列入世遗名录后,媒体曾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83.7%的受访者担心一些地方可能将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导致破坏性开发。此外,还有受访者担心,旅游旺季到来后,前往秦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地参观的游客数量过多,会超过文物承载能力而造成文物破坏。

  对此,王巍表示,早些年中国入选世遗的一些文化遗产确实有遭受破坏的现象,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为改善,"大家也认识到,为了一时经济利益破坏文化遗产不仅是对祖先的亵渎,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是不可持续的。"

  "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当保护、利用发生矛盾,利用要让位于保护,绝不能以破坏文物为代价。"王巍强调,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掌握合理利用的"度","可能不同部门会有不同认识,这时就需要协商沟通,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目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好的保护、展示利用方式。"王巍认为,在这方面,北京故宫是一个比较好的典范,可以借鉴其在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展示等方面的经验,"目前看来,中国已经进入世遗名录的这些文化遗产都还保护的不错。至于开发利用层面,有些已经做得很好,有些则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 风景名胜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景名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