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遗产 » 正文

陕西:法门寺千年地宫的发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7  

法门寺地宫全景

   1987年4月9日,全世界的目光投向这里,这一天,距离西安一百公里的法门寺神秘的地宫轰然洞开,几千件奇珍异宝光芒四射,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文明震惊世界。而更加石破天惊的消息是:被奉为万世不朽圣骨的佛陀真身舍利首现人间。 

吊装法门寺地宫文物

  法门寺曾遭大地震 

法门寺距西安120公里,相传建于汉代的桓帝和灵帝之间,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韩伟在发掘法门寺地宫塔基时发现了汉代的瓦当,说明汉代的时候这里有建筑,而且很可能是东汉时期法门寺的庙宇建筑。 

后来,法门寺经历了南北朝,隋朝时期是作为成实道场(佛教的一种流派),它最兴盛的时候是唐朝,而且六七次起迎佛祖舍利的故事都发生在法门寺。从中国的北魏开始我们就知道有佛的舍利和舍利子,最开始都是在地面的庙宇和宫廷里供奉,但是唐代时人们开始知道在地面供奉对于舍利子的保存效果不太好,所以慢慢地建立了地宫。 

唐代的地宫大约是唐太宗的时候就开始建了,但那时候的地宫规模不知道有多大,只知道上面建了四级木塔,一般的塔都是奇数,但是法门寺的塔是偶数,这个木塔到明代的隆庆年间(也就是1567年)就倒塌了。当时法门寺有一个僧人,他就发了一个愿,他要靠自己的力量集资把法门寺的塔重新盖起来。韩伟最早到法门寺的时候,就在大殿上看到一个西蜀的人写了一首词:“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起痴僧债。百足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增气概,尔母苦,好待当年计玄度”,以佛家的辩证法不是由量变到质变,而是最初就存在。

法门寺佛塔

   明代的隆庆年间法门寺倒了以后,法门住持的僧人准备用自己的力量集资。他用苦刑的办法,就是用很重的两个铁锁挂在一百只长铁链上,然后穿透锁骨、拖地而行到各地化缘。大家看到这样的场面就觉得他是真心要修宝塔,都纷纷捐钱。但是钱还是有限的,所以到明代万历7年才开始修建13级的砖塔(后来也倒塌了),一直修到万历37年,整个修了30年。

1987在揭取法门寺地宫出土宝函外包裹的丝织品

  法门寺佛塔在1981年的8月24日轰然倒塌了。因为砖塔经过了地震,在后来发掘时考古专家看到地宫里面石头全都翘起来了,都是由大理石和青石砌起来的,由于地震塔身很重都把它压得翘起来了。

  在清理法门寺塔基的残砖时,韩伟还发现土坯上写得很清楚“今日塔上无米面”,这可能是建塔的工人写的,既没有面又没有米,工人就发牢骚了。或者写着“赵村李四捐来水一担”,因为法门寺是高原区域,水都是很珍贵的,有人捐了一担水、一担柴,或者给了几块砖,都刻在砖上面,所以这个工程完成得非常困难。 

  本去凤翔却到了扶风 

法门寺佛塔倒塌后,当时在《人民日报》发布了一个很小的消息,但在国内外的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东南亚一带都纷纷发电给陕西省政府,国内的佛教界也希望政府重新修建。

塔基和地宫

  1986年年底,陕西省开了一个会,说既然是一个古代的遗迹,所以还是要用科学的办法进行发掘清理。当时成立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三级考古队,进行发掘。 

1987年刚过春节,2月18日就进入工地开始挖,那时候韩伟还没参加。4月1日的时候,考古队已经挖到一个井口了,挖到四五米以下的时候就发现一块方形的汉白玉石头,初期搞发掘的几位同志就说,咱们把这个石头撬起来看,如果石头里面有东西就申请资金继续挖,如果没东西的话工作就可以结束了。 

当时他们把明代的环形基槽挖出来了,这时候把石块撬起来一看,全都傻眼了,里面东西很丰富,全部是金银器。然后马上盖住,大家都发誓诅咒谁也不跟任何人说,否则文物丢失了就麻烦了,当时就派两个人到西安跟省政府汇报。当时主管文物工作的副省长是孙达人一听就感到事态严重,说一定要选一个得力的、能够承担这一项工作的干部去主持发掘。

地宫后室遗物出土情况

  当时省、地、县三级的人都没有对金银器有什么研究,可在这之前韩伟发掘过西安何家村大的窖藏,也发现了很多金银器,所以金银器也算是他的特长。那一阵子,韩伟正在凤翔发掘秦都大墓,结束以后准备回去整理报告。 

4月2日刚要走,时任陕西省考古所所长的石兴邦把韩伟叫住了,说你不要去凤翔了马上去扶风主持发掘工作,那地方出了很大的情况。于是,韩伟就提着要去凤翔的行李包去了扶风。他闻见了唐代的气息 

韩伟风尘仆仆赶到法门寺地宫考古现场,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就决定开始清理地宫的门。一直挖到第三天,发现了七块很大的石头把这个门堵上了,有个35厘米左右的锁锁住了门。 

唐代认为迎佛骨对老百姓生计影响很大,“30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和”,大家膜拜佛骨的话,庄稼肯定会丰收,社会会很安定。所以门都是有锁的,钥匙肯定是掌握在主管宗教的人手里边,或者是在政府手里边。可是如今考古人员在开地宫时已经相隔了1113年,这把钥匙找不到了。 

当时挖地宫时,因为它是明代的塔,所以有人怀疑它是明代的地宫。在把巨石剔开以后韩伟发现有两只立凤,这个凤的尾巴是羽毛状的,这是盛唐的特征,如果是晚唐就是芭蕉叶子状的尾巴。据此,韩伟断定:这就是盛唐的地宫,而且锁住石门的也是唐代的锁。首先就是要打开锁。韩伟跟考古队队员周芳说,我现在给你一个任务,你把这个门打开而且不能损伤它,结果他就把锁打开了。石门推开,整整封闭了1113年的地宫惊世洞开。有人问韩伟,你闻见什么了?韩伟激动地说:“我闻见唐代的气了。” 

地宫内整个隧道全部都是铜钱。当时封闭地宫时,那些善男信女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掏出来,所以就把身上带的钱都撒在里面供奉。另外,地宫的墙壁上全部刻着参加这次移埋大典的政府官员和将领,尤其是神武军将领,因为神武军到中唐以后就成了皇帝的贴身警卫,这一支力量在颠覆唐代政变、维护安定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考古人员从门口看到前室(隧道的第一道门)放着两块碑,第一块碑就写是谁的真身,另外一个是写供奉给真身的衣物账。这个账对考证文物的名称、工艺、唐代的度量衡、唐代的文物质地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根据统计,金银器这一项一共是121件、琉璃器是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杂器有19项,所有的铜钱统计下来大约是3万多枚,还有差不多700多件丝绸。所以是唐代考古历史上空前的发现,尤其它是和李唐的宗师有密切联系,基本上是皇帝、皇后或者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供养的,让我们看到唐代上层社会当时方方面面的生活内容。 

亲吻佛指舍利的人 

从4月10日我打开地宫门以后,一直到4月底,这20多天里韩伟和考古队员们把地宫里面的文物全部清理出来放在扶风县的博物馆里边,然后考古队就放假了,到5月4日下午5时韩伟开始领着大家正式进行了第二次清理。

八重宝函(高4.8-20厘米)

  发掘中,韩伟发现在地宫的北壁处,一个非常显要的地方,放置着一个套装宝函,它最外边有一个檀香木刻着佛的施戒木函,外边包着织金锦的包袱,里边有香料,香料一吸水就把盒子全部都腐蚀了。

鎏金金刚界大曼茶罗成身会造像银函(高16.6厘米)

  被浸泡了1113年木函已经很脆弱了,都不敢拿。当时北京派了一个高级工程师帮助清理,他就让考古队员赶紧到镇上买自行车的辐条,拿来以后就弯成钩,四个人每人拿着两个辐条,从边缘上放下去,他一说“转”队员就把钩条转到宝函底下,说“提”的时候四个人一起提出来,就这样一个一个地取出来的。 

5月4日,法门寺地宫文物的最后清理工作开始进行,由中科院研究员王孖和考古学家韩伟主持。谁都不会想到,那个沉甸甸的宝函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宝函。直到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大家都愣了,韩伟忽然想起真身字纹的描述“高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色白如玉,少青,二角有文文并不彻,髓穴方大中有隐迹”,就知道佛指舍利发现了。 

当时这个是由黄绢包的,很难弄出来,因为非常软,所以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打开。当时中科院研究员王孖想了一个办法,用白纸卷成喇叭筒状,过几分钟就塞一点,然后就慢慢把死扣打开了。这是第一枚舍利,当时要确定质地还要称重,所谓科学发掘就必须要记录原貌和重量。一称是12.6克,高度是40毫米,宽度17毫米。可是当时搞不清质地,在韩伟的印象里面舍利往往是化石性质的。韩伟说我舔一下吧,舔了以后感觉是玉石,所以第一枚佛指舍利就是玉质的。第二天报上就写“舔过佛指舍利的人”,说的就是这个事。

 
 
[ 风景名胜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风景名胜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