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建设 » 正文

北京:三年治水,留下百座生态公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5  

\

治理后的大石河。

  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启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以“生态治河”理念兴修水利,不再建笔直的河床、冰冷的护砌,而是还原河流的自然形态。

  近日,记者再访曾在“7·21”特大暴雨中水毁严重的房山区大石河,滨水游廊穿行水中,微湿的河风拂面而过,清澈的河水触手可及……眼前所见,不仅是一条行洪通畅的宽阔河流,更是一座游人如织的亲水公园。

  三年治水,780公里河道在拓宽、疏浚的同时,建成百余座可供市民休闲亲水的生态公园,形成环绕城市的滨水生态带。

  亲水乐园建百姓身边

  迎着朝阳来到大石河,五六十米宽的河面波光粼粼,木桥弯弯曲曲穿过人工湖,跌水景观使水流形成小瀑布。岸边垂柳下,游人在长椅落座休憩。

  此情此景让记者忆起三年前第一次来到大石河,河道干涸、砂坑遍布,常年淤积把河道堵得只剩下二三十米。

  2013年,大石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传统的治河,只要拓宽河道,砌上硬石护岸,保障行洪通畅就可以了。”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但是在大石河的治理中,不仅清淤清障、拓宽河道,在部分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还建成了景观公园,把堤防和公园合二为一。”

  治理后的大石河,不仅仅是河道变美了,还形成了夕阳红公园、红领巾公园等六处景观。在没有大型公园的房山城关地区,这些小型公园成了周围居民休闲玩乐的好去处,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在河边散步休闲。

  不仅仅是大石河,平谷琴湖公园、门头沟福鼎公园、葡山公园、通州运河森林公园、大兴埝坛公园……都是依水而建,林水相依,成为百姓身边亲水乐园。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已完成7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不仅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标准,而且还形成了300余公里的水走廊和近千公里的绿化走廊,留下百余座生态公园,为周边百姓改善了生活环境,提供了休闲佳地。

 
 
[ 园林城市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城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