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七十二连湖”环抱中的诗意银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建宏  
      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银川市获得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

      “澄波渺渺平湖里,一曲渔歌隔烟水”。自古以来就在“七十二连湖”环抱中的银川,坚持“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守护“塞北江南”一泓碧水,造就了“半城湖光一城景”的新时代盛景。

      “国际湿地城市”由联合国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评估认证,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荣誉。

      “湿地”,亦“诗地”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峡,进入宁夏后一改澎湃奔流之势,缓行北进,在中华大地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银川平原就藏在“几”字一撇的臂弯里。

      大河流润,沃野千里。黄河母亲慷慨地将一颗颗珍珠玛瑙般的湖泊点缀在银川翠绿的衣裙上,贺兰山用躯体为她遮风挡沙,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与乌兰布和沙漠的侵袭。黄河的润泽,加之贺兰山各山谷洪水、泉溪的作用,在银川沿黄两岸和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地区,留下了众多的湖沼湿地。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今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在全国两会宁夏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说,“这是唐朝诗人韦蟾的诗,一个‘旧’字,表明千百年来,宁夏作为塞上江南,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宁夏府志》载:“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二堡间者最大,回环数十里,不生葭菼(芦荻),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舠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

      湿地,亦诗地。朱元璋十六子朱栴就在这里留下了大量抒写湖城景致的诗文。其中《月湖夕照》写道:“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

      蒲苇吐翠、水鸟飞鸣、荷花斗艳……从春到冬,当荒原的野性夹杂着湿地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阅海、鸣翠湖、北塔湖等美景已映入眼帘。绵延不断的黄河水在这里汇聚,历经岁月变迁,“七十二连湖”卷“水”重来。

      面对如此胜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在银川市调研时说,要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正确处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在中国西北乃至整个北方,拥有如此大面积河湖水系的城市十分少见。去年7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银川举行,不少第一次来到银川的企业家大呼:湖城银川颠覆对西北的印象。

      溪城华府、陶然水岸、宝湖湾、阅海万家、艾依水郡……这个城市的楼盘名称大多都跟“水”有关系。在银川,无论住在哪里,信步走上一段,就能见到绿树环绕的开阔水面。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说,银川湿地保护的显著成绩,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履行缔约国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每次上下班,从住地沿着亲水大街开车至金凤区阅海湾的项目部,碧水、花香、蓝天、清风,真是无比惬意。”因工作需要,今年36岁的一线房企员工王邦柱从兰州调至银川,他说,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是其他北方城市无法复制的优势。

      城在湖中城愈秀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川仍是湖群密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扩展,大面积围湖造田、填湖盖楼,湖泊群日渐萎缩。

      到本世纪初,银川的湖泊湿地由原来的6.7万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城内外10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只剩下10来个,而且彼此相隔甚远,水源枯竭,灌排不畅,生态退化。

      银川平原上千年的传统灌排体系遭到破坏后,滨湖农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出现“冬春一片白茫茫,夏秋到处水汪汪”的景象。

      新世纪以来,银川市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始终保持湿地只增不减、只扩不缩的定力,扩湖拓面、退田还湿、连通水系,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达到5.3万公顷,拥有6处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湖泊近200个,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成为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据统计,银川鸟类品种已经从2012年第二次鸟类普查时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39种,其中不乏大鸨、小鸨、中华秋沙鸭、黑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仅银川阅海、鸣翠湖、宝湖等湿地鸟类种群数量就比2009年增加了35%。

      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进市区的游客,都会经过一段湖光戏柳、草树烟绵、百鸟翔集之地,这是银川城东最大的一片湿地,占地面积1万亩的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鸣翠湖已成为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拓展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银川‘后花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副总经理赵学萍说。

      “随着生态环境逐年得到改善,城市品位也随之提升。在银川,以湿地资源利用为特征的绿色生态旅游正逐步兴起。”银川市湿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黄河湿地,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年旅游收入已突破亿元。

      此外,阅海湖、大小西湖、宝湖、海子湖、北塔湖、鹤泉湖等湖泊,加之流淌千百年的唐徕渠、汉延渠等古灌溉渠系,使“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景象得以再现。

      远望水鹭双飞起,近看风荷一向翻。坐拥“七十二连湖”,银川人的幸福感,都集于苇浪水波间。
 
      城在绿中城更美

      百万年前的地质巨变造就了泱泱巨川,形成了“塞北江南”的壮美轮廓;千百年前的天堑分流、引渠灌溉,造就了“塞北江南”的水色文脉;十多年的退耕还湖、生态修复,再现了“七十二连湖”的湖光胜景。今天,银川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进一步精雕细琢,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让“塞上湖城”更加秀美。

      截至2017年年底,银川市已建成公园113个,建成区绿地面积7327.92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07%、42.04%和16.83平方米。

      自2014年起,银川新建面积在2000至10000平方米的小微公园42个,这些“袖珍公园”以乔木为背景林,沿路两侧栽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搭配不同风格的休闲坐凳与设施,成为一个个“室外会客厅”。今年在建的10个小微公园,也已于8月底前投入使用。
 
      褪去“黄肥绿瘦”的旧衣裳,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小微公园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感节节攀升。“散步嬉水赏绿植,围湖健身看夜景。”华雁湖畔小区居民何卫平以水为墨、以地作纸,吐露银川市民心中的惬意。

      未来3年,银川市将实施“一河两路三带四大类型”生态建设工程,城乡造林绿化共计30万亩。突出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母亲河”,守护“父亲山”,理稳“湖城水”,构建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头顶“国际湿地城市”桂冠的银川,正在环球同此凉热的时代,缔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银川样本。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