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充分认识中国园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3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杨庆红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从私家花园逐渐演变成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它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叠石溪水、古典建筑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为一体,成为人们赏心悦目、休闲放松、度假欢聚、旅游观光、艺术鉴赏、创作采风等等的最佳去处,是身、心、情、艺美妙融合的实景体验。

      中国园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何种关系,我以为他们是水乳交融的完整生命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指出:“‘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这则定义也适用于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与各项传统手工艺造物形成的古典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呈现的文化场所(社区)所表达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园林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传统人文空间与场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同时也能欣赏到园林布局与建筑是智力与手艺的完美结合。

      中国园林的营造技艺集多种传统手工艺和工序而成,是历代民间能工巧匠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传承、提炼、发展至今的一整套具有严格形制的营造建筑体系,无论是台基营造、木作、泥瓦作、假山作、漆作及雕花、绿植等等,每一项技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后继有人来传承。

      因此,我们非常期待中国园林的营造技艺在当代公共空间的再造与利用中发挥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充分运用青浦课植园的空间布局,与剧情完美融合打造了实景版昆剧《牡丹亭》,上演十年,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追捧,他们还将这种模式带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再造了一个牡丹亭的实景园,表演实景版昆剧《牡丹亭》,由表及里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今,这种模式已在国内多个园林中推广,是中国园林文化外延拓展的一种新尝试。

      近两年召开的市人大和市政协会议上,经常有代表提出在4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上,在公园绿地的公共空间里,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让老百姓在休闲漫步时浸润在传统文化滋养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案,建议园林界的朋友们用好空间资源、技艺优势和丰富多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园林和公共空间中开展一些传统文化重塑与推广项目。我提三个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中国园林要充分用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来营造园林的氛围,如春节迎新、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和龙船、中秋赏月、重阳敬老,为园林增添色彩和亮点;

      二是引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园林中举办一些展览和展演活动。如举办中国园林建造展,以图片、模形、技艺流程的形式来介绍中国名园建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过程,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园林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年豫园举办的中国兰花展,展示各类中国的名兰,将中国兰花的栽培技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了全面介绍;还可以引入展演和体验式的非遗项目如二十四节气、江南丝竹、古琴、抖空竹、太极拳、易筋经等;以及具有装置效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剪纸、面人、盆景进行空间形象的植入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三是在上海45公里长的滨江岸线等一些新开辟的公共空间,再造一些小型的江南园林,为上海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新生活方式,为上海新的公共空间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审美意境和文化氛围。

      作者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