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确认 启用“数据云”管理
2019年,浙江省完成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信息彻底普查,全省现存古树名木274929株,古树群3637个,分别隶属于77科206属482种,其中一级13408株,二级50545株,三级210829株,名木147株。研发的省级“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监管平台”除具备每株古树名木的树高树龄、冠幅胸围、责任单位、管护人等基本属性信息外,还全面挖掘整理了其历史价值、文化底蕴、传说故事及相关记载等,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全面了解每株古树的全面信息,实现了每株古树的“数据云”,让一株株古树名木得到形象生动的立体呈现。入库管理每株古树名木的同时,全部实体挂牌或虚拟挂牌,让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证”。
依法管护 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2016年,制定印发《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五年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行动。同年,开始实施古树名木专项救助保护。2017年,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为全省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2018年统一全省古树名木标识并实施全新挂牌宣传保护,并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认定办法》《浙江省古树名木认养办法》。2019年,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健康诊断技术规程》。2020年,出台《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技术规程》。当前,全省已形成政府主导、专业保护、公众参与相结合的保护机制。
针对古树极易发生倾倒、倾斜、折断,导致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情况,在新昌、开化等18个县试点开展了古树名木综合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在古树保护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在路桥、秀州、淳安等地推行古树名木“树长制”和党员认领跟踪监护每株古树名木的双重保护举措。在开化、长兴、定海等地推行古树名木“互动式”社会认养,让各界关注、认养古树名木,使保护和管理社会化。《新华社》《中国绿色时报》《国土绿化》《浙江发布》等主流媒体相继发表多篇相关报道,让“树是城市的原住民”等概念逐渐走入人们心间。
一树一策 打造多元化主题公园
自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完成“一树一策”保护濒危及亟须救助古树名木10904株,努力实现“一树一景”的基础上,助古树名木重新焕发“新生”,滋生和复兴着浙山浙水。同时,结合“森林医生”“古树义诊”“专职护士”等活动,对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开展诊断救助,让这些古树有人关心、有人养护、生老病死有人记挂。呈现了秀州新塍镇千年梓树重新开花艳丽,磐安盘峰乡榉溪南方红豆杉旧貌换新颜,建德钦堂乡黄连木起死回生,海曙区茅镤金钱松波展虬枝后游人纷至沓来等众多鲜活事例。让老百姓共享绿与彩、色与香、花与果、形与意高度融合的古树名木“红利”。全省充分发掘古树名木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把古树名木保护与秀美乡村、森林城镇、最美乡村、共享农屋等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自然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百姓的风俗习惯相结合,与以呵护、拥抱、亲近古树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以“保护古树名木、留住美丽乡愁”为主题的古树名木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文化之旅的主题公园247个。这些公园通过游览主线串联重要节点,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游览空间,塑造了美丽乡村新风貌,营造了多元的生态服务和旅游体验,促进一方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的振兴,给当地旅游、农家乐等带来翻倍的经济收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