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出现暴雨,“城市看海”的现象一再上演。有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发生三次以上洪涝的城市就有137个。
随着城市洪涝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正在以建设海绵城市来积极应对。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热岛效应
今年6月,江苏南京遭遇三次明显降雨过程,多所大学成了“河海大学”。同一时间,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也在积水中划船抓鱼,有人形容上海很多大学真的变成了“知识的海洋”。
“南方十余轮降水主要和厄尔尼诺有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告诉记者,根据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在厄尔尼诺次年,我国雨带主要维持在长江和长江以南的地区,北方地区总体偏旱。
“从气候资料来看,我国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城市降水的突发性增强,使城市常常防不胜防,给暴雨预报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丁一汇说。
近年来我国超级城市不断扩展,其结果就是形成“雨岛”,即城区强降水,而城区之外雨很小。
但更主要的一点,是这些年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城市设计理念的偏差,违背了内涝发生规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究员严登华介绍,近些年城市普遍地面硬化,加剧了内涝。他解释说,城市有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形成暴雨,暴雨下来以后,水从天上到地上,再进到地下,进到河湖里。如果在自然条件下,下十个单位的水,留在地表也就两个单位的水,但目前,下十个单位的水不,能在城市中留下八个单位甚至更多的水。
“另外,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建筑物切割成小单元,这也是形成内涝的原因。”严登华说,很多城市建设下跨式立交桥,水很容易积蓄在这个地方,北京的内涝就大部分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立交桥下。
“过去,我国在城市内涝治理过程中,主要是强调‘排’,但怎么能够把水蓄积起来,为我所用,考虑得很少。”严登华举例说,国外注重绿地建设跟城市硬化地面建设的配比,很多城市绿地往往有一个涝水、储水系统,要求地面应该比绿地高,但是在北京街上会发现地面比绿地要低,所以容易形成路面积水,甚至在一些小区里也同样会出现积水情况。
严登华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城市排涝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因为暴雨事件有随机性和极端性,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