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8月8日文章,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能让人看“海景”,但这种景象并非令人心旷神怡而是担心和恼火。中国媒体经常用这种讽刺说法描述引发交通瘫痪甚至某些人员死亡的城市内涝。令人遗憾的是,这大多是排水系统落后惹的祸。1998年以来,中国的城市面积已扩大一倍以上,但有关官员们却不愿在排涝方面花钱。
在夏天的雨季,每当浑浊的雨水涌上街头,各地市民的抱怨声就开始此起彼伏,甚至连中国的官媒也加入其中。北京市民仍记得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惨痛经历。
灾难虽已引起政府对该问题更加重视,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上海6月的一场大雨使某打车软件企业突发灵感,将其在该市的软件图标从“汽车”变为“船”。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甚至依然无法应对一年一遇的暴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程晓涛表示,2006年至去年,防洪措施不力的中国城市已从170个增至284个。
然而,解决该问题将耗费巨资且造成麻烦:扩大排水系统将不得不与供电线路、暖气管道和通信电缆等其他必要设施争夺地下空间。但中国政府正迫切通过对公共建设工程加大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7月28日,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中国已选择10个城市为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351亿元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而北京正计划修建存储雨水的地下蓄水池,每个造价约1亿元。
另外一种途径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要求建设的“海绵城市”:能够吸收雨水,而非使其全部流入并淹没地下排水系统。今年中国正在16个城市开展试点项目,意在通过铺设渗水路面、修建蓄水池和湿地等措施,吸收70%的雨水。收集起来的水可用于街道清洁和消防等领域。其中,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受内涝影响,但又极其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