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30周年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正式批准在9省市开展为期3年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开局之年。
为纪录这一重要时刻,推动我国世界遗产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昨日在云南澄江联合举办纪念和研讨活动。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代表,国家各相关部委、省级和地方政府代表,涉及风景名胜区的近40个遗产地管理者以及世界遗产领域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回顾、分享和讨论经验,探讨未来世界遗产、国家公园发展战略。
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30周年发展公报》。该“公报”认为,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充分彰显了世界遗产核心价值,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开展了先行先试、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在管理体制、保护监测、能力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保护自然生态的标杆、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中国依托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体系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管理模式,为其他国家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促进了与国际世界遗产领域的交流。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强调,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从国际形势看,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更加严格,承担的责任更加多元化。作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希望全国各级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牢固树立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理念,强化履约责任意识,扎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好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二是健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和能力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分享遗产保护有益经验;五是加大宣传和公众参与,强化全社会保护意识。
活动同期举办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专题研讨会,回顾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和美国国家公园的合作,并确认继续推动建立中美友好公园关系,加强工作和培训交流,促进合作与信息共享。会议指出风景名胜区在建设目的、性质定位、资源构成、建立标准、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国外国家公园具有很多共性,可以作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基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应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优化改革中国的保护地体系的基础上开展。
与会者共同探讨了未来世界遗产承担的角色和发展战略,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共同价值观的《澄江宣言》。研讨会还着重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去70年间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在未来、面临更多全球机遇和挑战的“后千年发展目标”时代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够更有作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世界遗产是地球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史的杰出范例和典型例证,是珍贵和不可再生的自然与文化遗存。截至2015年9月,中国拥有世界遗产48项,总数位居全球第二;其中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4项,位居全球第一。中国世界遗产类型丰富、特点显著,在国际世界遗产舞台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