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旅游专家杜一力莅临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进行调研考察,就绿维创景正在编制的南充嘉陵旅游规划,对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发表了观点看法。她认为: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中,大众旅游的主打产品将向“活化、生活化、社区化有机生发”的方向发展。
活化
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借用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普遍运用,“活化”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律。
旅游“活化”的主要领域不在世界级的遗产上,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亟待改造的老旧街区、老旧乡镇、老旧村落。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尽最大努力用文化的、历史的、再生的方式改造和建设“三老”区域,使来源于生活的这些遗产,在新的建设格局中“复活”。特别要关注到日本、台湾地区的老旧街区“重建”中,注重“社区”重建,用社区机制把老街坊和老村民的集体记忆激活,在“重建”中最大限度恢复传统生活场景,人们在传统的场景中,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活化”,重点还在建筑和街区的器具性的恢复,着眼于外在,结果大批修复的传统街区并没有生命活力。我们的规划、旅游项目建设重技术、重创意、重落地,也要探索“集聚生活、激活社区”的机制设计。
现在旅游活化带来的文化保护传承功能、社区恢复重建功能和经济反哺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功能还没有衡量评价标准,各地对文化保护的评价标准只能是建筑保护、文物保护等技术方面的标准。所以北京人民代表检查北京市24个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情况时,反馈意见是北京大栅栏合格,南锣鼓巷不合格。南锣鼓巷不合格,因为商业化;大栅栏是成功的,因为没有商业化。这里缺乏对文化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多种价值的评价。南锣鼓巷激发了北京老胡同的生命活力,成为北京胡同的“文眼”,这里对今天和后世认识胡同、走进和亲近北京传统文化,发挥的传承作用和影响力,没有得到认同和客观评价。大栅栏作为北京传统商业街区,具有几百年的商业历史,如果在现代改造中失去了北京传统商业街区的灵气和市井北京的生活气息,主要凭借建筑评价保护成功与否,也肯定不全面不客观。
生活化
从“景区化”到“生活化”也是旅游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大众旅游目的和方式的变化,使“生活化”不仅成为度假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也成为一般旅游产品的规划原则。以乌镇为例。乌镇是一个有度假功能的景区,它的度假功能是实质性的,同时作为一个景区,“打造”的是水乡生活景区,但实际上是“伪生活景区”。这个伪,此处是褒义,赞赏景区创造了一种真实江南水乡生活的意境,源于生活,逼真于生活,比真实的水乡生活更具有诗意和内涵。专家都认为乌镇是修旧如旧,其实乌镇是以原生活形态进行的再创造,创造者的高明在于他打造的建筑、景观等硬环境比自然状态的水乡更加真实,更在于成功的营造了乌镇水乡生活的意境,比真实的生活更有味道,更具生活气息。生活化意境的营造确实是乌镇成功的重要因素,各种业态以居家方式的进驻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每个餐饮小店、民俗小居、商品小铺,都有招聘和选择的,然后小经营主体携家带口,生活化进入景区,按照水乡生活的传统方式生活并且经营。
搞这么复杂,因为景区选择的“水乡生活”的表达主题,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工作中对“原生态”、“原乡”生活方式的追求。“原”是什么,是正在失去的传统生活状态。在传统生活形态严重被毁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种“刻意的选择”“刻意的保留”能够表达水乡生活的意蕴,表达传统生活的美感。同时,现代都市人对“原乡”生活的追求又不是对传统生活的全面回归,而是像乌镇这样,一方面“枕水而居”,一方面是精品住宿、文学、戏剧、互联网,是在现代生活观关照下的传统生活,乌镇的“生活化”是现代生活要素和传统生活意境合二而一的,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的。乌镇+互联网=传统的生活美学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
在地全球化的选择:既要本土文化,又要现代生活。在旅游已经“大众化兼日常化”的时代,旅游产品从“景区化”到“生活化”“社区化”,有条件的地方“全域化”,这也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