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环保政策年,国家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发布了专项防治行动计划,并出台了多个配套政策,对我国环保治理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
随着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国家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并加大投资力度。据统计,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保持着近20%的年均增长速度。
在生态文明、“两山论”以及《水十条》等政策引导下,水环境治理市场正在加速释放。据预测,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总量将达到4.6万亿,2017至2018两年,将出现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市场高峰,两年的市场总容量将超过2万亿。
今年也是黑臭水体处理指标完成之年,根据2015年4月发布的“水十条”内容,“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业界普遍预测,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之下,今明两年将迎来水污染综合治理投资高峰,万亿级市场空间有望释放。
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全国黑臭水体共有2082处,完成治理的占比仅为35%,且此处的“完成治理”一部分仅是阶段性的完成初步处理,即单纯的将水体从黑臭状态解救出来。水环境治理市场任重道远,更要从源头根治。
黑臭为何难治?什么技术才能适应具体情况,达到较好效果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问题。
2015年9月,住建部与相关部门组织制订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了多种治理技术。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需要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截污纳管、面源控制等控源截污技术,垃圾清理、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等内源治理技术,岸带修复、生态净化、人工增氧等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活水循环、清水补给、就地处理、旁路治理等技术都将得到应用和发展。
对公众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身边的河流何时脱离黑臭,重现清流。为此,大家积极响应“水十条”中 “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的要求,主动承担部分责任,在民间河长制下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如今,水环境综合治理行业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相关企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在全产业链生态技术平台下,利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三位一体”+水务城市水系综合治理理念,积极引领城市黑臭水体防治,为市民还原一片碧水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