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在申遗成功5周年、杭州即将迎来G20峰会之际,以“中国情西子意”为主题的一场场西湖灯光秀次第登场,与公元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湖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水墨江南山水夜景图。
5年前,申遗成功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西湖保护的新阶段,也考验着政府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平衡的智慧。5年间,为了让更多人读懂东方文化名湖之美,让遗产真实完整地世代传承--西湖的管理和保护者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5年后的今天,随着灯光、景区基础设施与环境整体提升的完成,一个更美好的西湖跃然而出。记者又一次走进西湖,聆听这五年来,她背后那些变与不变的故事。
湖之变
演进的活态遗产
“西湖就是不断演进的活态遗产。没有历朝历代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不断提升,西湖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世遗时代的杭州也在不断提升西湖文化景观的审美与价值。”
--西湖申遗专家、著名学者王其煌
沉醉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意境的古人不会想到,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夜晚的西子湖能被灯光如此扮靓,月湖能演绎出今天的盛景。
虚虚实实、高高低低、朦朦胧胧、或明或暗……万个可调可控的灯具,可随着季节变换调整色温,用光影绘出西湖山水在夜色中的水墨江南意境。今年9月前,断桥相会、九曜星空等十大灯光景观也将逐步调试上线。
“申遗时,常常有外国专家听不懂我们口中的无声诗,有声画的西湖意境。西湖灯光秀的上演,为西湖文化景观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颖说。
改变的,不仅仅是夜西湖。看得见的“面子”和看不见的“里子”,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以来,杭州实施了景点道路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一系列提升美丽西湖、助力G20的建设工程。严重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得以拆除;白堤、苏堤、湖中三岛、西湖湖面及环湖主要景观节点、文化史迹点得以整治提升……西湖两堤三岛、三面湖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更佳状态呈现。
在玉皇引水预处理场,每个月,有40万吨钱塘江水在这里预处理后引入西湖,让西湖水体实现一月一更新。西湖水体的透明度已经从5年前的平均73厘米左右提升到85厘米。接下来,玉皇引水预处理场计划再增设一条10万吨的降氮项目生产线,让西湖水变得更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