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实施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衔接的未来35年全国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战略布局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国森林经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印发实施,将会对我国的森林经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首席专家陆元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森林经营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国家五年规划,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当然,这里的‘种树’是一个泛指。”陆元昌对本报记者说,“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本质上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本质上就是森林第一。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重视森林经营。”
为什么生态建设需要重视森林经营?这是因为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可以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例如,在城市及其周边大力营造人工林,不仅可以直接净化空气、防风沙扬尘,而且通过减缓热岛效应,可降低城市气温,间接减少空调污染的排放。又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有效减缓了东北、华北、西北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这充分说明,林业在修复生态、改善气候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应当重视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应长期规划、多种经营
虽然森林经营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陆元昌认为,当前我国的森林经营还存在着一些短板。
首先,由于森林经营的周期性较长,使得我国的森林经营没有目标导向,没有全周期经营。森林经营不同于农业,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初期所设定的目标。例如,我国的大部分树种,从培育到长成大多都需要30—50年的生长周期,由于时间太长,缺乏目标导向和过程设计。
陆元昌说:“森林经营的长期性限制了其建立一套完整的森林经营的科学体系,没有很好地对森林经营进行规划,容易导致很多森林的经营出现短期而又比较混乱的管理行为。”他建议,国家应当建立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森林经营规划,进行全周期经营。《规划》中也提出,要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的原则来推动我国的森林经营工作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