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城市规划行业的冬天”到来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05  

  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将异常复杂、尖锐并充满挑战性。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的创新,通过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解决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必须通过创新,通过创造性的发展才是生存之道。

  去年,国家又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沿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势驱动。

  而反观规划行业,在经历了大约十年的辉煌之后,从去年开始,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能感觉到阵阵的寒意。难道“行业的冬天”真的要降临了吗?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去年以来,整个建筑行业、规划行业的业务减少、收入下降,让大家感到了一丝寒意,很多人说,这是我们“行业的冬天”到来了,但我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我非常赞同今年清华同衡学术周的主题“人居·常态·创新”,我也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从过去的“非常态”走向“常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科、我们的行业都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过去的“非常态”下,我们在做什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管子曾说“治国之道,首在富民”,文革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国家的贫穷使得治理无从谈起,让人民先富起来,就是它历史的必然性,但为了“富强”也埋下了无数的问题,这就是它的局限性。

  当国家经济的发展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劳动力和土地来推动的时候,法律规定必须依照规划出让土地,地方政府请我们做规划并非因为我们的水平有多高,或是我们的方案能够改善人居环境,而仅仅是出让土地的必要条件,土地一旦出让,设计费用只占收益的很小一部分,行业就进入了一个“非常态”的循环。

  那么现在,我们行业面临什么“困境”?——国家发展模式进入转型时期,地方土地卖不出去,收益大幅减少,做规划变得艰难。

  从世界范围内看,当国家处于短缺时代,经历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率由30%增长到50%的起飞时期,所有的国家的生产能力都在高度提升,之后就会面临产能过剩,不止工业、建筑业,我们的规划队伍也面临过剩,我们过去三十年培养起来很强的画图能力,但需要我们画的地方似乎变少了。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

  其实,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即使城镇化完成了,城市的发展也永远不会完成,我们还有事情要做,只是做的事情、做事的方式与以前有所不同。

  我们要回归到“常态”,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社会、正常的行业心态下,不要期待高歌猛进、两位数的增长,而是重新认识、适应“常态”、主动思考,将我们的所学、所知、所愿与城乡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规划行业应该拿出的产品。

  如何创新?——纵向提升与横向混搭。

  现代社会的创新有两个方向,一种是纵向的提升与延伸,过去我们产品是一套完整的图纸、说明书、模型、动画,评审通过一单就结束了,这仅仅是卖产品,一种创新是由卖产品到卖服务,不仅做整体的规划,还做投资与运营,将价值充分释放出来;

  另一种创新是横向的混搭,互联网促进人的交往,物联网促进空间交流,在多专业跨学科当中才更容易找到新的方向、新的机会和新的价值。以上两点清华都已经走在前列。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