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尼尔·布伦纳:全球尺度的城市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7  

  提到城市化,我们可能会想到那些直观的灯光地图,或人口分布地图。城市是或大或小的一个个点,聚集成或大或小的一个个群落,其余的地方呈现漆黑或空白,对城市而言,似乎毫无价值。

  但在哈佛设计学院城市理论实验室主任尼尔·布伦纳(Neil Brenner)看来,那些看似一无所有的地方,才是城市真正的腹地。我们不能再把城市想成建筑与人口的空间集合体,而应把城市化视为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过程,并伸展至地球的每个角落。

  比如,北极圈、亚马逊流域、撒哈拉沙漠、喜马拉雅山,乃至戈壁滩、海洋和大气,都在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相比之下,超过半数的人定居于城市,这个数字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学术脱口秀“零距离”的第338期节目中,尼尔·布伦纳接受了主持人皮特·马雷斯(Peter Mares)的访谈,详细阐述了他对城市化的看法。

  以下为本次访谈。

  皮特·马雷斯:新闻界常常会说,我们正生活在“城市时代”,而且2008年可说是标志性的一年。2008年,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城市居民,不过您认为这数据并不可靠。

  尼尔·布伦纳:是的。首先要明确这样说的语境。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与城市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正发生重大转型,这些转变与整个地球的将来密切相关。“城市时代”的说法提出的50%的界线尤其关键,这个转折点凸显出城市生活对地球将来的重要意义,这点我非常赞同。不过,对此还需打个问号。我们暂且认为50%的划分线是合理的,但真正的问题是,这一命题是否能被视作理解城市特性的一种方式。而我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个命题具有相当的误导性。

  皮特·马雷斯:问题是什么?难道是城乡人口划分方法不对?

  尼尔·布伦纳:没错。70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测算全球城市人口,但要取得精准数据,就得界定城市以区分城市人口与非城市人口,这需要统一化的标准。

  皮特·马雷斯:是指确立一个标准衡量单位吗?

  尼尔·布伦纳:是的,一个标准的衡量单位,但还没有人理出头绪。

  皮特·马雷斯: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一个基本标准,比如超过10万人的集聚地就算是一个城市?

  尼尔·布伦纳:还没有。曾有社会学家试着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世界城市人口,但发现非常困难,因为每个国家的统计局界定城市的人口标准都不一样。因此,联合国基于各国普查数据,宣布了50%城乡人口平衡点,但实际上,各国统计机构对城市的界定都不同,这个平衡点也就不那么可靠。

  皮特·马雷斯:各国城市人口的计算都不一样吗?

  尼尔·布伦纳:完全不同。有的国家,把城市门槛定得相当高,要达到50万、20万的人口。而有的国家则相当低,甚至,有的还掺杂了别的标准,比如印度,就附加了一条就业标准:即至少要有75%的男子是非农业就业。这其实是把城市视为工业聚集地,而非城市则是农业所在地。这是有悖常理的:看看印度恒河平原的人口分布图,会发现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高密度人口区,印度统计局将之划为农村。实际上,这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区域,如果将这一片划归为城市,那印度的城市人口立即剧增。这样的例子,在世界范围内不胜枚举。

  皮特·马雷斯: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说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时,并未在同样的高度上衡量城市。孟买的贫民窟,墨尔本郊外的富人区,都算是城市。

  尼尔·布伦纳:的确如此。这不再只是关注“城市时代”的实证问题,更是如何诠释这一命题的问题。其实,50%全球城市人口的门槛,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城乡间存在显见的界限,依此对整个世界进行二元分类。然而,如果把孟买贫民窟、墨尔本的富人区以及世上其他城市都纳入的话,可以看到,城市化的状况是多么不同,这就需要把城市化置于当地语境下理解。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