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大讲堂 » 正文

海绵型社区将成未来住区发展新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17  

   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以及近期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的确定,“海绵城市”跃升为了近期城市建设和园林景观行业的热点词汇。

  各地纷纷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设蓄排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以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力争早日成为新一批的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考虑到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博士在其《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将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从大到小划分成四个子系统,即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次。海绵社区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海绵型社区”相较于传统住区,能够有效的蓄集、调配雨水,在硬质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这些优势使其势必成为今后住宅景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山东济南、江苏镇江、安徽池州等地入选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详细实施方案陆续出台,其中更是细化了对于“海绵社区”的建设要求。

  江苏省住建厅在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建住宅小区应提前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室外步行道、停车场应采取透水铺装,政府投资的保障房等项目要率先落实。在城市低洼易淹易涝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同时考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与排水设施能力建设两项措施。”济南更是将建筑小区系统的居民小区“海绵系统”的建设作为其海绵城市建设的五大系统之一,成为今后居住小区建设和改造的重点内容。

  为鼓励更多优秀的“海绵社区”建设和改造案例的产生,2015年园冶杯住宅景观奖也在征集传统住宅景观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优秀“海绵社区”项目的征集,并增设了“优秀宜居住区、海绵社区开发商”奖项,以鼓励地产商开发建设更多优质的宜居、海绵社区项目。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和申报如火如荼的展开,各地新建项目将大量应用“海绵社区”的建设理念,更多的老旧小区也将得到“海绵化”改造,“海绵型社区”在未来必将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取代原有住宅建设形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住区开发模式。

 
 
[ 学习培训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学习培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