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奕丰生态园一角,远望园区,这片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已是松涛阵阵,绿浪滚滚。山路蜿蜒延伸,似笔走游龙,记录着石店煤矿的转型“突围”。
作为省市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标杆项目,如今,奕丰生态园已先后获评山西省休闲旅游度假区、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园区)”等称号,成为了阳泉市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企业从资源经济到生态农业经济,再到旅游经济的两次全面转型,更是石店煤矿上千名职工从煤矿工人到垦荒人,再到旅游项目经营者的两次完美转身。
“好单位”遇难题企业走上绿色生态路
“没想到这种树,还真种出了点‘意思’。”看着两边山包上满眼的绿色,一大早就来生态园上班的王彦军乐得合不拢嘴,“从去年开始,冰雪节、花灯美食节,一到节假日景区里那个人多呀,鞋都能踩丢好几只!”
“上次美食节的时候,景区里几块钱一碗的拉面,一晚上就能卖出上千碗,赚1万多块钱,那几天景区里将近30万的人流量,别提多红火了,没想到这栽树、搞旅游的‘绿色经济’比原来矿上的‘黑色经济’还要来得实在!”王彦军接着说。
44岁的王彦军,刚参加工作就在石店煤矿,开了多年的绞车,又赶上了那几年的好时候,煤矿的高收入惹得不少亲朋邻居眼热。石店煤矿距盂县县城只有几公里,1952年成立,至今是盂县几代人心中的好单位。进入新世纪,石店煤矿更是全面发展,利用焦煤资源炼焦,焦炉煤气为金属镁提供能源,逐步形成了原煤——焦炭——洗选——焦炉煤气——金属镁——还原罐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条。
然而,看似完整的产业链条,却在突然间“断裂”。
前几年随着焦煤市场全面下滑,石店煤矿的焦煤储量也面临枯竭,为了维持产业链的源头不出问题,只能外购焦煤。然而随之而来的成本攀升,效益下滑,还是压断了这条产业链,多个环节亏损严重。
“每个月600块钱的生活费,那段日子是真难。”回忆过去,王彦军稍稍皱眉。
红火了几十年的矿上冷清了下来。企业急需出路,可路在哪?
石店煤矿努力寻找着突围方向,阳泉市也在大力探索着转型发展的路子,生态、环保既是发展的前提,更是发展的目标,这也点醒了石店煤矿。
不久后,王彦军和1200多名工友一起,脱下了厚重的“窑衣”,换上了军绿色的工装,成为了这片采煤沉陷区的开荒者。
上山,种树。王彦军对这活没什么好感,这种树能赚钱养家吗?
这是王彦军心中的疑问,也是大伙心中的疑问。
几年过去了,原先的采煤沉陷区和矸石山上建起了千亩果园、建起了万亩苗圃,栽种着各类树木210余万株、禽畜基地里存栏蛋鸡6万只、肥羊500头……以生态治理、家禽养殖、蔬菜种植、花卉培育为主导的园区初步形成。
不久,“种树”便见到了回报,资源经济转型生态经济,不仅收获了绿色,更收获了效益,原来矿上的1200多名职工也成功安置就业。
沉陷区变“绿洲”职工转业景区经营者
石店煤矿“断掉”的资源产业链,如今重新接上了生态循环产业链,通过植被恢复,过去的采煤沉陷区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带动着相关产业发挥出了综合效益,实现了老煤企“地下转地上、黑色换绿色”的产业转型,也让采煤沉陷区变成了瓜果飘香、家畜成群的城市“后花园”。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也为生态园吹响了二次转型的冲锋号,百亩人工湖、双百亩花海种植、游乐场、滑草(雪)场、垂钓中心、恐龙园、跑马场、美食一条街等一系列旅游项目一一落地。
二次转型也让王彦军再次“变身”,放下了手中的铁锹,投身旅游经济,成为了景区现在农业观光园的工作人员。
在观光园里,王彦军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把式”。
“观光园里的芹菜、西红柿、茄子、黄瓜全部采用无土栽培的基质栽培技术,基质栽培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栽培两种……”高技术含量的蔬菜种植,让王彦军感到自己这“农把式”的水平也很不一般,说话间带着几分神气劲。
随着旅游项目的相继完工,奕丰生态园很快就成了周边市民节假日的好选择,万亩苗圃基地里,油松、侧柏、栾树等苗木列队而立;依坡而建的原生态散养畜禽基地里,养殖着孔雀、火鸡、珍珠鸡、野猪等各种动物;郁郁葱葱的鲜果采摘园内,杏树、苹果树、梨树等十余个品种的果树苍翠挺拔;现代化日光温室中,花卉争相绽放,蔬果鲜翠欲滴;环境优美的生态餐厅内,小桥流水,生机盎然。冰雪节、灯光美食节、花灯美食节等几次大型活动更是为园区引来大量游人。
行走在园区内,看着满眼的树海,听着耳畔传来的“绿涛”,王彦军脸上写满欣慰,低声喃喃着:“这树种的,还真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