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程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初步认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2  
个人简介: 程红,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 主要事迹: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 程红 认识之一:为什么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
      个人简介
      程红,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
 
      主要事迹
b1606251-8f5c-4558-8258-502341a0bc91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 程红
 
      认识之一:为什么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战略地位进行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突出的战略地位,独立成篇并作出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这是党的十八大一个亮点和重要精神。如何理解党的这一战略意图?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历史进程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GDP从2000年的近10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万多亿元,年均增长10.21%,使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的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对此,我们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财富的积累还没有摆脱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模式。
 
      在消耗能源资源方面。比如2006年,我国GDP为2.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却占到世界的15%,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严重不足,人均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资源、草地面积约为1/3,人均淡水资源、森林面积不足1/4,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这些都说明,中国必须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破坏生态环境方面。拿林业来说,情况也十分严峻。比如,2010年我国共消费木材4.32亿立方米,其中国内提供2.49亿立方米。根据科学测算,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利用,我国木材产量在2亿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木材生产是在“寅吃卯粮”。又如,我国2003年-2008年的5年中,林地年均流失量达到2500万亩,相当于我国同期每年造林总面积的近1/3。再比如,由于生态十分脆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近50年平均每年旱灾6次-8次、洪灾约50次,并且危害越来越大。
 
      其次,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展中去寻找。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工业文明既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制度文明以及科技文化成果,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峻,使得资源紧缺和生态承载力不足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两个“瓶颈”。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对工业文明的弊端和缺陷进行不断反思,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比如,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这本书的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震动,促进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又比如,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8月联合国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都是人类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之高的地位来强调和部署,就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重大抉择,充分体现出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世界视野。
 
      认识之二:怎样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主要是:生态文明要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为手段,以人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精神动力,其内容主要是由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内容组成。
 
      关于物质性内容,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改造及其成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我认为生态文明的物质性内容又具体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生态产品,以及发达的绿色经济、充裕的物质财富等。构建生态文明的物质性内容,林业大有作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国家生态良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和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持续提供充足的生态产品,满足社会和人们的生态需求;再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全面增加林产品、生物质资源和能源等可再生产品的供给,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关于精神性内容,主要包括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精神和文化成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内化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构建生态文明的精神性内容,林业具有独特作用。森林是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一方面,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对人类来说,森林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另一方面,森林以其独特的形态美、色调美以及生机美、和谐美等,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许多情操哲理,这些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完全一致,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于制度性内容,主要包括有效调控和规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制度成果,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制体系,特别要突出强制性的生态技术、生态标准、生态法规的地位和作用,以此规范社会各个成员的行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性内容,林业进行了有益实践。比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以及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都是从法制上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比如,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林业生态建设的补助政策等,都是从机制上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展。
 
      认识之三:如何推进美丽中国这一愿景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诗化般的蓝图,透露出来的是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我们务林人更是无比的振奋。我认为,美丽是内涵美和外形美的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就要让人们在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新鲜,这些都是林业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林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和关键所在。
 
      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目标,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长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富裕、健康和文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使我们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更加美好。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加快林业发展和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根本举措,把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作为林业工作的总攻方向,实现因林而绿、因林而美、因林而富。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绿起来”的问题,更加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植树造林和荒漠化治理步伐,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让中华大地尽快绿起来。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美起来”的问题,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着力提升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充分展现出它们的自然之美,让祖国山川尽快美起来。再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富起来”的问题,更加注重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老百姓依山脱贫、靠林致富的愿望,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起来。
 
 
[ 园林人物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园林人物
点击排行